中国医界一撇

admin Post in 2012.06, 环球医学
0

王晓春博士

笔者今年三月与孔学君医师应邀去上海参加一个由上海长征医院(一家军队医院但面向地方)颅骨外科所主办的首届国际学术会议,主题是一种从鼻腔插入微型颅内手术剪以取代过去的开颅手术的外科新技术。

开幕式先声夺人安排紧凑,首先由十余名官员致词,包括部队师级技术军官和市委成员,随后是多名开创这一技术的美籍专家(来自波士顿和纽约),场面颇为壮观。开幕式尾声时还正式聘请到会的美籍专家为客座教授并行受聘仪式,确保长久合作机制。该所新近建立,从所长到骨干未有超过40岁的但已是十数年抄刀老手。他们技术过硬,头脑灵活,紧跟国际水平,深愔官场规则,兼收并蓄以成就事业。上述开幕式的缜密安排即显其匠心和实力,可能为将来中美交流有力合作者。数日中参与学术交流并旁听了多个关于再生医学的报告,发现国内这样的年青实力派人才不少,科研多达到国际水平。加之国内财政有余,资金充足(甚至有上级官员强摊经费责成下属多做项目的耳闻),将来的发展前景不可低估。

我们花费了近一天时间走访瑞金医院的几位海归朋友,经历值得分享。到访时刚好临近上班时间,眼见人流以各种方式(公车,打的,骑车等)赶到门诊楼,刚才还显得空旷的大厅顿时人满为患,处处排起长龙。各挂号窗口 “火力全开”紧张工作不久便奇迹般地缩短了这些长龙,进出的病人络绎不绝但人们无形地被“消化”至各楼各科, 显得有条不紊. 感觉各大医院早已熟知市场规律及如何对症下药因应,因此效率颇高.我想这也是市场竞争中练就的吧。 海归朋友介绍现在科研方面做得热火朝天,项目繁多,资金充足,他本人一天递交了四份科研计划,而年轻人跃跃欲试,科研队伍庞大,颇有点“大革命”的味道,惹火朝天但也有心浮气躁之虞。竞争也很激烈,一切晋升都靠论文说话。

临床的状况对比度很大,大医院人满为患,门庭若市,社区医院却孤苦伶仃,没人关顾。一位肿瘤医院的主治医生每天门诊人次达120,癌症手术每天10台之多,回到家连讲话的力气都没有,面临的问题是没有时间科研或学习,而晋升副高却一味要求SCI文章。社区医院的冷清是个医疗体系的问题,好医生都在大医院,谁还光顾社区医院呢。更何况上海的大医院里名家云集,吸引的是全国各地求医者。医疗资源分配高度集中使国内“看病差”,“看病贵”问题更加突出,增加政府运作难度及病者的负担,偏远地段和乡下居民放着眼前医院诊所不顾,舍近求远奔赴各大名院,交通压力雪上加霜。

在大医院人满为患,医生晋升重科研轻临床的大气候下,医患关系的紧张使同行们颤然。一位担任院长的朋友被医闹的病属围堵在院长办公室十几小时之久,提供医闹服务的公司成了很好的产业。有位医生朋友告诉我,有个心导管检查中意外死亡的病人其家属雇了医闹公司,高呼着“血债血还”在他的居住区大闹三天,吓得全家不敢出门。红包现象也令人咂舌,进一步扭曲及异化了医患关系。红包数额数千上万不等。

上海地大人稠,天桥纵横,几乎每天都是以车代步,正好在公务访友之余随着疾驰的地士在天桥之上鸟瞰全市,领略这早已发展仍未止步的大型都市的面貌,亦是乐趣。同时和见多识广的的士司机谈天说地。谈得较多的还是医疗问题。其中比谈到大型手术收送红包的问题。比之数年前市民对红包现象似乎”淡然“了。红包金额很易打听,从数千到数万不等。病属多认为是理所当然多按价目表准确送包,既不可少也决不再多。俨然成为一种有”明码实价“的花费项目被患者普遍接受了,而医生们更是认定为合理收入的一部分。是否这一遭人诟病的中国特色真有它的道理,愿与同仁深入探讨。

2853 Total Views 1 Views Today
« Prev: :Next »

Leave a Reply